从微生物角度看医学实践

微生物 Apr 22, 2021

转载 邓宇虹 广医二院临床营养科

收录于话题

#营养 免疫 微生物 健康 医学

营养科重磅推出!

通俗易懂,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

集合临床医医学,免疫学,营养学,演化医学,微生物学,恋爱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普文

所有生物的行为都围绕着两方面来开展:生存与繁殖。生存就意味着要获得资源,资源是有限的,每个物种都需要与其他物种竞争来获得资源,当然在一定范围内也要与自身物种的其它个体竞争(如人类战争)。

从种群来说:人类与大型动物(如狮子,老虎)的竞争已经取得胜利(我们发明了工具和房子),但是与看不见的敌人(微生物)的竞争还远没有取得胜利,历史上每次的瘟疫大流行包括现在的新冠就是如此,因为它们数量太多、无处不在而且看不见。

当然,人类也不是吃素的,在与微生物斗智斗勇的生存竞争中,我们进化出强大的免疫系统来消灭试图“吃掉”我们的微生物。适应性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NK细胞)常能 “一眼”认出“敌人”,这个“眼”通常称为免疫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PRR或TLR)”,而敌人身上共有的特征被称为“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MP),它们多数是一些细菌细胞壁上特有的分子。令人惊奇的是:我们的固有免疫系统细胞在几百万年的积累中,进化出大量的模式识别受体,几乎能识别所有常见敌人的PAMP,当2者结合后,战斗就立即发生了!确实是“立即”,在入侵的0-96小时,固有免疫就对他们进行直接“剿灭”了。

如果这是更为狡猾和少见的敌人(如病毒),适应性免疫(淋巴细胞)就开始工作了,这个防御系统几乎让我们可以适应性的抵抗任何入侵者。例如产生特异性抗体、与病原体结合的特异性的杀伤T细胞,释放大量有杀伤力的细胞因子等,引起的无力、食欲差、发热等炎症反应,通通都是为了减少活动,集中精力、以“饿死”敌人、 “热死”敌人的防御反应,大概需要一周左右,就能将敌人消灭。

如果不能消灭,会怎么样呢?那就会给它们消灭,走向死亡。当然,还有一种,胜负难分,打个平手,那就是迁延不愈,慢性炎症时好时坏,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等待最后的结局。还有一种更为狡猾的敌人,就是看着打不过了,先潜伏下来,等你免疫力下降的时候,再出来兴风作浪,比如带状疱疹。

与其它物种的竞争与合作中是所有物种进化的动力和源泉。尽管世界上大部分的微生物都与我们无关,如他们生存在海洋、土壤、甚至火山中。但是,世界上没有生物可以拒绝与微生物的接触(因为他们事实上几乎无处不在)。

实际上,人就是一个活着的“超级生物体”。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噬菌体、寄生虫)生活在我们的皮肤、和体腔内部的粘膜(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上,它们的细胞数量是我们自身数量的10倍,他们的基因数是我们的100倍。我们为他们提供食物和栖息的场所,那他们为我们提供什么呢?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如各种糖类、蛋白质以及膳食纤维等)、合成我们自身不能维生素(如维生素K等),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这些与我们已经达成友好合作关系、在我们体内(或者体表)长期共生的细菌能帮我们抵御外来其它微生物物种(可能是对我们虎视眈眈的有害菌)的入侵,他们在我们的体表通过占位效应,形成了一道“生物屏障”的防线,尽管这种帮助是“无心”的(他们主要是不想别人进来抢占他们的生存空间)

所以,拥有一个稳定而强大肠道菌群的人,是不容易被感染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发现:在使用抗生素治愈了感染的一段时间后,我们反而更容易感染了,感染发生的频率更高了,因为你用抗生素消灭有害菌的同时,有益菌也受到了重创,尤其是是现在医生和药厂更倾向使用和研发广谱抗生素的时候,更是如此。

有人会问:既然他们是细菌或病毒,那为什么我们的免疫系统就不发现他们,把他们消灭掉,而能容忍他们在我们体内大量寄居呢?

实际上,我们的免疫系统肯定是发现了他们,比如幽门螺旋杆菌就是一种原住的共生菌,在胃内寄居,它通常会引起胃炎,但是,他在试探我们的过程中,与我们的免疫系统不断的进行交流(交流了十几万年啊),达成了共识,就是让我们的免疫系统对他的打击(炎症)不要太厉害,以利于它能调节胃酸的分泌,消化食物。然而,最亲爱的人往往也是伤你最深的人,一旦我们对他们不好(通常我们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它们与我们免疫系统间的平等对话,互利互惠的平衡关系被打破的话,它们除了生存,还会繁殖,数量太多的话,就会导致胃溃疡甚至胃癌,就是双面共生的细菌。这个时候,人类又拿起抗生素这个武器,对他们痛下杀手了。现在,幽门螺旋杆菌越来越少在人们的体内出现了,据统计,发到国家的感染率不足30%,而发展中国是50%

但是,我们的亲密爱人被我们亲手消灭后,我们也不好过(起码会寂寞啊)。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与哮喘、食道癌、花粉症等呈负相关的关系。也许有一天,我们还是要把他们请回来,十几万年的老情人,才是最懂我们的人。

是敌是友?

绿色:正相关   红色:负相关

来源:Denisse Bravo,Helicobacter pylori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 Mechanisms for local gastric and systemic effects,World J Gastroenterol,2018

 其实,人体内的大部分菌对我们还是友善的,所以,我们能容忍他们在体内长期生存,在共同进化的过程中,他们在生命早期,甚至作为我们的教练,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发育”。这在无菌小鼠的模型中看的最清楚,无菌的小鼠,淋巴结很小,在无菌环境下生存的很好,甚至比有菌小鼠还长寿,繁殖力更强(因为资源充足,没有竞争啊),但是他们一旦来到真实世界,生存率就大大减低了,因为它们的免疫系统没有发育。如果在早期,给无菌小鼠吃特定的细菌,这时,它的淋巴结又长大了,就是说,它的免疫系统又发育了。

因此,生命早期的微生物对我们免疫系统的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这个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刺激,或者说得到了错误的刺激,或者是没有刺激,会导致各种由于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疾病,最常见的是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自闭症、癫痫、多动症、抽动症;以及皮肤系统如湿疹、皮炎等等。3岁以后,儿童的肠道菌群就接近成人了,这也决定了未来他的一生(要不怎么说:3岁,看老呢)。当然,除了在发育中的作用,成年后,肠道微生态继续在在营养与免疫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它的失衡,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肿瘤、肥胖、糖尿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变相关,有人甚至在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中发现了微生物。

有一句话说的好:我永远相信爱情,但我不相信爱情会永远。外界的诱惑如此众多,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即使拥有最初完美的菌群爱人,也会不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爱人与我们的关系时而热烈,时而恼人。我们像走钢丝一样,要小心翼翼的维持着这个平衡。我们既要团结它们,帮助我们共同抵抗外来微生物,还要提防它们会不会自我膨胀(繁殖),转身对付我们,变成双面人(我们还喜欢把他们称为条件致病菌)。实际上,大多数的院内感染,都来自肠道微生物,它们穿过肠璧、离开了最常的栖息地,来到肺、肝、泌尿生殖道等等,在新的环境里,与很少谋面的免疫细胞互相试探,这就糟了,这一定会打起来的。肺炎、脑炎、肝炎 、泌尿感染,都来了。这个时候,又是抗生素需要使用的时候了。

虽然100年前人们偶然发现了抗生素,这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细菌对抗另一种细菌的武器( 如青霉素就是青霉菌分泌的消灭其它细菌的物质),被誉为能消灭微生物“细菌”的灵丹妙药,以及一些能对病毒有点作用的抗病毒药,或是最新的针对细菌的噬菌体(还未上市),人们似乎在这场竞争中暂时占了上风,但是恩格斯的告诫犹在耳畔:“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

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对细菌不起作用了,这是由于微生物也在进化,它们在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下,进化出耐药的菌株,或者说只有耐药的菌株才能生存并大量繁殖下去,其它不耐药的都给我们杀死了,于是,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如果我们不开发出新的抗生素,微生物终将把我们消灭。自从抗生素发明以后,我们陶醉于对微生物的胜利,以为我们战胜了它们,但是正如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写道:这是微生物的时代,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直至世界终结。

那我们有没有方法,延缓这个进程呢?我想,还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摒弃对抗的思维,合作共赢,才是世界和平的唯一途径

如何能维持体内的菌群平衡呢?---吃的好,当然很关键

因为你吃的所有东西,都是它们先吃。吃好的食物,吃天然的食物,吃没有毒的食物,喝好的水,让我们的亲密爱人吃饱穿暖,当然不容易背叛我们

广医二院营养宝塔

打铁还得自身硬,自己的免疫系统也不能太差,不然,给敌人的喊话不起作用了,武器弹药不足,乱指挥,那也是要打败仗的。想的太多,神经系统时刻处于紧张的地步,总是在分泌神经递质,总是在指挥打仗,也会导致免疫系统紊乱(军队也需要休息)。

益生菌的概念这几年是如此的火爆,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肠道菌群这个亲密爱人的重要性了,人们试图通过补充有益菌来增强肠道菌群的稳定性,调节免疫平衡,甚至以菌治菌,来抵抗微生物感染,这真是个好主意!

但是,每个人的肠道里大概有500-1000种细菌,这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能培养出来的菌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肠道菌是厌氧的,遇到氧气就死了),我们怎么知道哪个菌是关键的菌株,能够改变整个肠道菌群的生态环境,从而对我们有益呢?此外,即使它们外表长的很像,甚至基因也类似,比如都叫青霉菌,有些青霉菌株分泌的青霉素只有4单位/ml,而有些青霉菌株分泌的青霉素有5万单位/ml,不同菌株的功能相差如此之大。

今天世界上所有的产青霉素菌株都是1943年从一个发霉的哈密瓜上分离到的青霉菌株的后代,而这个菌株的发现,是一个家庭主妇的巨大贡献,以至于人们把她尊称为“霉菌玛丽”,是她送来了这个对人类历史有巨大贡献的哈密瓜!这还真像大海捞针啊。

既然没有运气找到特殊的菌株,人们开始做粪菌移植,就是把一个人粪便中的所有菌群移植到另一个人肠道内(其实就是吃屎嘛,当然,这样说也太不好听,我们祖先把这味药,叫“人中黄”,既贴切,又文雅,真是有文化!)但是,这个就像从森林中找出一公顷的土地,用它的组成来代表整个森林一样,粪便中的菌群生态显然与肠道不一样,所以,它的疗效并不显著,只有偶然非常有效的病例,还带来移植宿主的潜在致病菌以及耐药菌的问题。显然,这些都是一个个难以跨越的鸿沟。

正如那个幸运的苹果正巧砸到牛顿的头上一样,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来源于偶然!那就让我们祈祷吧!

 祈祷上帝:“让我们找到那个最最亲密的爱人”吧,没有你,我的生命将充满荆棘,疾病与我们如影随形,有了你,我将战无不胜,长命百岁,哈哈哈哈!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已征得原作者同意转载,原出处:广医二院临床营养科

标签

图腾科普

知识改变命运

Great!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