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疗法真有这么神奇吗?了解本质就知道…

要点概括:

  • 菌脉
  • 超级生物体
  • 微生物组计划
  • 了解本质,不神化
  • 肠道疗法

论出场方式的重要性

当孩子刚出生时,就要从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中(子宫)转换到一个充斥着不同微生物的环境中,从而建立一个全新的微生态环境。因此婴儿的出场方式很重要。剖腹产,顺产会导致之后婴儿第一次接触到的微生物有所不同,因此影响到之后的菌群建立,之后的母乳喂养或是奶粉喂养也会导致之后接触到的菌群不一致,所以婴儿时期的干预对以后的发展影响长远。

既然婴儿时期的环境这么重要,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如同血脉,菌脉亦可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呢?

菌脉

菌脉这个词能从赵立平(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家)为《消失的微生物》所写的《推荐序“血脉”与“菌脉”》看到。赵博士描述的菌脉是从母亲的产道和母乳传给孩子,并且如同血脉般会世世代代的传承,所以说建立良好健康的菌群是很有必要性。

不过Palmer. C (2007) 团队总结说每个婴儿从出生后的菌群就很不一样,并没有证据证明表明相同父母孩子的基因可以归为一类,而比其它有不同父母的孩子的基因有较大差别。

超级生物体

肠道菌群在人群之间已经是千变万化了,加上人的身体其它部位带有的菌群,所以诺贝尔奖得主里德伯格(Lederberg)提出“人是与共生微生物构成的超级生物(superorganism)”。这些不同的菌群在人体内和身上寄存,没有它们的协同运作,我们每天也无法在空气中生存。

而且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其运作与身体内其它器官都有紧密关联,例如高血压人群的肠道菌群和健康人群的有差别,把患有高尿酸血症小鼠的菌群移植到无患病小鼠上发现健康小鼠的尿酸值升高。还有很多类似的证据表明肠道与疾病治疗、免疫力,整体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微生物组计划

因此,全球各地各自开展了微生物组计划,包括欧盟MetaHIT计划(人体肠道宏基因组计划)、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NMI)、MetaGenoPolis (MGP)计划等,而中国也有中科院微生物组计划“人体与环境健康的微生物组共性技术研究”,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的“生物技术惠民工程”等,可见重要程度和重视程度。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家赵立平也认为“要解决中国人的健康问题,首先得有一个中国人的健康微生物组参考标准。”有了参考标准才好对症下药,所以赵博士认为“微生物组研究方向应该以健康人的研究为主,病人的研究为辅”。菌群如此复杂,在病人身上的变化就更加难以预测了,所以可以套用中医的理念,致力于把人体的机能调到平衡(健康)的状态。

了解本质,不神化

不过赵博士认为微生物虽然很重要,但是不能把因果倒置。如同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UCL) 团队验证了几个代谢相关的指标在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影响下有改善后,团队的Patrice D. Cani博士却说“我希望,人们不会把它当作是一种减肥或治疗代谢的神奇疗法”,“这一发现意义重大,但必须在更大的队列中得到证实。在此之前,我们必须铭记,心脏代谢紊乱的首要疗法是健康的饮食和充分运动”。

确实肠道菌群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平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这些会长期的影响和塑造我们的菌群环境,所以能“改命”的只有我们自己,如曾仕强所写的《曾国藩的启示》一般,虽然肠道疗法很重要很有效,但是要先建立健康菌群再有健康身体,而不是破坏了菌群导致生病了再去想办法解决。

肠道疗法

肠道疗法的本质是让肠道内的有害菌和有益菌的占位战中让有益菌占上风,从而调节整体机能。如同中医中的“正气”(免疫力),可用以驱除“邪气”(病菌)。而“粪菌移植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把病人肠道里缺失的重要有益菌给重新引种回来了。”赵立平解释说。即当病菌侵扰的时候提升免疫力可以让身体回到健康状态。可用于例如儿童自闭症、老年痴呆、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甚至癌症等慢性病。

人体的菌群如同热带雨林的植物多样性,缺乏了某种生物的话会煽动蝴蝶的翅膀,破坏平衡。也如同土壤的微生物群体,长期良好的使用习惯可以让土壤的肥力保存且为植物提供营养。人体的菌群也需要我们的呵护才能健康发展。




部分图片素材:pixabay

参考文献:

Depommier, C., Everard, A., ...... Cani, PD. 2019. Supplementation with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human volunteers: a proof-of-concept exploratory study. Nat Med. 2019 Jul;25(7):1096-1103. doi:10.1038/s41591-019-0495-2.Galazzo. G, van Best. N, Bervoets. L, Lau. S, Hamelmann. E, Penders. J, 2020.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biota and Associations With Birth Mode, Diet, and Atopic Disorders in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Stoo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Infancy Through Early Childhood. Original Research Clinical—Alimentary Tract. 2020,158(6):1584-1596. DOI: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20.01.024Palmer. C, Bik. EM, DiGiulio. DB, Relman. DA, and Brown. PO,. 2007.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Infant Intestinal Microbiota. PLoS Biol. 2007, Jul; 5(7): e177. doi: 10.1371/journal.pbio.005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