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真菌能撑破毛细血管,进入人脑



撰文 | Clare Watson翻译 | 熊茵审校 | clefable


众所周知,病原体是我们身体的大敌,它们能演化出许多策略来干扰身体的免疫系统。而其中有一些病原体会让我们谈之色变——它们能潜入人体的神经系统,甚至引发脑部感染。


现在,在一项新研究中,英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员利用斑马鱼进行延时成像,展示了一种罕见的、真菌性脑膜炎是如何扩散的。他们发现,这种真菌会从斑马鱼的血管中外渗,扩散至大脑。


许多病原体会搭载免疫细胞的顺风车进入大脑,而另一些则会穿过由细胞紧密连接形成的血脑屏障,不过这些方式似乎都只是冰山一角。研究显示,引发脑膜炎的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就有着其它小伎俩,它会阻塞并破坏斑马鱼脑内的微小血管。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传染病研究员、资深作家Simon Johnston说:“大脑有着十分精密有效的防御手段,来抵御微生物入侵。但我们已经证实,微生物可以采取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从血液扩散至大脑”。


脑膜炎(Meningitis )由大脑与脊髓的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是一种会危及生命的疾病,主要的症状是脑膜(meninges,包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膜)的发炎与肿胀。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脑膜炎患者可能面临着死亡。而如今,耐药性感染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因,日益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也使得患者的病情变得更加棘手。


真菌性脑膜炎不会直接在人和人之间传播,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是从环境中进入人体。器官移植接受者、艾滋病病人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AIDS)以及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最容易感染这种疾病。


导致脑膜炎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它们大多发现于蚊虫滋生的土壤中。与其它类型的脑膜炎不同,新型隐球菌引发的真菌性脑膜炎更加罕见,不能通过疫苗来预防。该病原体会损伤血管,但具体机制仍不甚明晰。


Johnston一直致力于研究新型隐球菌如何操纵人体的免疫细胞,他说:“我们之所以开始这项研究,是因为观察到一些脑膜炎患者中有原因不明的血管损伤。”


研究中,Johnston及其同事以斑马鱼作为研究对象,它们生长迅速且易于观察。研究人员将斑马鱼的血管进行紫色荧光标记,并将新型隐球菌的孢子用黄色荧光表示,然后他们观察了新型隐球菌在斑马鱼血管内的活动情况。

借助高分辨率的、活细胞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对样本进行了长达数日的拍摄,观察到了倍荧光标记的新型隐球菌通过血液扩散的场景。


新型隐球菌会在斑马鱼的血管内定植,阻断了血液的流动与供给。随着它们的不断增殖,斑马鱼的血管会被逐渐撑大并最终破裂,而新型隐球菌也会借此机会扩散到斑马鱼的脑组织中。

新型隐球菌(黄色荧光)从血管(紫色荧光)中迸发而出。图片来源:谢菲尔德大学


即便是单个新型隐球菌也能卡在细小的血管,并进一步生长能阻塞血管的真菌团块。而这种结构与脑膜炎患者的尸检报告显示的、存在大脑毛细血管边的真菌或细菌团块,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斑马鱼体内,血管内的真菌团块不仅会使局部的血压上升,当血液回流时,它也会使临近的血管壁承受更大的压力,使血管更易破裂。


Johnston说道:“过去的研究都在探讨微生物如何破坏血脑屏障或借助免疫细胞,进而进入大脑。而我们证实,对于一些微生物而言,损坏血管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染大脑的方式。”


此外,研究中一个关键的发现是,平均而言,在新型隐球菌团块形成2天后,斑马鱼的血管就会发生破裂。这意味着该疾病的治疗窗口极短,医生需要赶在损伤形成之前,阻止感染扩散。


Johnston说道:“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治愈脑膜炎感染,但病人在接受治疗时往往已经病入膏肓,脑内已经出现了大量损伤,此时用药已经回天乏术了。”

幸运的是,在了解真菌性脑膜炎在脑内的传播方式后,研究人员有望制定出新的治疗方案,能在利用抗真菌药物清除感染的同时,控制大脑血管损伤。

但由于目前还只是在小小的斑马鱼体内完成了成像实验,因此这些治疗方案还处于设想阶段,尚未能付诸实践。


尽管如此,Johnston及其同事认为,他们的发现或与其他类型导致血管损伤的感染密切相关,但他们也指出,不同的微生物对血管造成破坏的机理可能大相径庭。该研究对应的论文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PLOS Pathogens)上。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alert.com/scientists-figured-out-how-deadly-fungal-meningitis-spreads-in-the-brain-and-it-s-brutal转自:环球科学 2022-12-05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