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常常出现乏力、消化不良,多为骨髓抑制!

化疗后有很多患者会出现一些临床不适的反应,这些不适的反应首先是由于化疗药物引起的正常组织细胞损伤,导致恶心、腹泻、腹痛、饮食量减少、发烧、手脚冰凉、麻木等不适反应。


本文字数:1202字

阅读时间:4分钟



内容要点:

1. 化疗后为什么会出现骨髓抑制?


其次,化疗后患者由于各种副作用,可以导致一些临床并发症的出现,例如出血性休克、泌尿系感染等,这些并发症会导致患者出现全身无力,甚至昏睡、尿频、尿痛等不适症状。


而其中骨髓抑制是大多数化疗药物的常见毒性反应,因不同血细胞的平均生存时间不同会引起周围细胞数量不同程度的减少。


血细胞中粒细胞平均生存时间很短,为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常最先表现为白细胞下降,其次是血小板,平均生存时间约为5天到7天,其下降程度出现比较晚也较轻,红细胞平均生存时间最长,约为120天,通常下降不明显。


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常见于化疗后1~3周,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伴有血小板的下降,约在2~4周后逐渐恢复。所以在化疗后可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来判断是否发生了骨髓抑制。


NO.1

化疗后为什么会出现骨髓抑制?

化疗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癌症治疗方法,通过使用药物来杀死癌细胞。然而,化疗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包括骨髓细胞。骨髓是身体内生产血液细胞的主要组织,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化疗药物可以影响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和成熟的血细胞,使它们无法正常生长和分裂。这会导致骨髓产生的新鲜血液细胞数量下降,称为骨髓抑制。其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可能更为明显。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感染、疲劳、贫血、出血倾向等。



骨髓抑制是化疗的常见副作用之一。剂量、给药方式、药物种类、治疗方案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化疗对骨髓的影响程度。对于出现骨髓抑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暂停或减少化疗药物的剂量,或者开展支持治疗,如使用白细胞生长因子或输注血小板等,以帮助恢复血液细胞数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根据骨髓抑制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Ⅰ度、Ⅱ度、Ⅲ度、Ⅳ度骨髓抑制,主要症状如下:

1、Ⅰ-Ⅱ度骨髓抑制的患者:白细胞只是轻微降低,可以没有症状或出现轻微疲劳、乏力、食欲差等不适;


Ⅲ-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白细胞低于1×10^9/L,常伴有感染、发热、咳嗽、口腔溃疡、白斑等。尿路感染时会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伴有红细胞以及血小板低时还会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症状。此外,对于Ⅲ度白细胞抑制的患者,如果伴有粒缺性发热或Ⅳ度骨髓抑制,患者感染不容易控制,有一定的生命风险。建议及时住院并进行升白治疗、抗感染以及营养支持治疗。


脆弱拟杆菌BF839在代谢过程中释放的元素经过一系列作用后,能缩短成熟粒细胞进入循环池的周期,增加白细胞数量。对于癌症患者来说,除了平时饮食,也应该注重平时的生活管理,除了心理、运动、饮食等,微生态菌群也对患者康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建议使用微生态疗法,补充脆弱拟杆菌BF839,帮助人体缓解放化疗毒副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重塑自体免疫微循环。

-- THE END --